-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建立更公平和更有韧性,更能持久的税制,对新加坡形塑一个更包容的社会,以及未来的持续发展殊为必要。
今年的财政预算案最受关注之处,应推税制的改革,包括消费税率的调高,以及所谓的“财富税”的大调整,因为它们的影响面最大。前者在大家预料之中,后者则相信在很多人预料之外,调整幅度也颇为显著。税制改革的目的,除了是为打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也为了应对未来财政支出持续增加的长期挑战。
政府早在2018年就宣布,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间,将消费税从7%调高至9%。在2020年宣布的定心与援助配套(Assurance Package for GST)外,另增加了6亿4000万元。这个新增配套将惠及全体新加坡人,而不单是低收入者。
消费税上调以及抵消其冲击的相应援助配套,符合“可持久”及“更公平”的精神。相比其他税种,消费税税基最广,所有居民都承担了纳税义务。而针对性极强的援助配套,则确保低收入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这既突出了个人的责任,也实现了集体互助的效果。考虑到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消费税的调高分两步走,2023年先上调一个百分点,2024年再上调一个百分点。但是,援助配套却先于消费税上调前实施。
在“财富税”方面,调整主要分三块,分别是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和豪华汽车税。这尤其体现了今年预算案所强调的公平原则。“财富税”的标的群体,并不局限于富豪,而是占人口1%的超高收入群体。由于财富内容复杂,富人避税的手段众多,从这三方面入手,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财政部长黄循财强调,有能力者承担更多的税负,帮助有需要的群体,有助于强化新加坡的社会契约。
黄循财也指出,新加坡未来的开支将持续增加,除了人口老龄化必然提高的公共医疗需求,还包括为促进新加坡国际竞争力等其他长期挑战的各种支出。因此,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案着眼的是影响更为持久的税制改革,而非一时一地的需要。新加坡正为迈向后疫情时代做准备,今年预算案的眼光无疑放得更远。
财政部在预测未来10年财政收支的情况时指出,到了2030年,预计政府的开支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主要将是卫生方面的开支。而到时税收将赶不上开支的增加。国家储备净投资回报贡献(NIRC)会是主要收入来源,但劳动力增长放缓将拉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间接影响税收。这也就是说,上述税项的调整有其客观的迫切性。
两年的冠病疫情加剧了全球性贫富悬殊的问题,凸显政府在应对危机情况时扮演的重要角色。冠病疫情也暴露了自由市场的不足,高收入阶层的财富在两年内暴涨,但一般民众却面对就业和收入的焦虑。因此,政府这支有形的手介入解决问题,就变得非常必要。本次预算案不但注重把经济蛋糕分配好,也不忘为长期把蛋糕做大培植能力。
这又凸显了国家维持良好财政状况及充足储备的重要性。两年抗疫, 政府罕见地连续出台五个预算案,总额近千亿元,若没有充足的储备是办不到的。因此,建立一个更公平和更有韧性,更能持久的税制,对我国形塑一个更包容的社会,以及未来的持续发展殊为必要。
作者认为,税制改革的目的,除了是为打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也为了应对未来财政出持续增加的长期挑战。
——摘自《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