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食药品市场上有很多商家以“祖传秘方“民间医术”“传统医学”等噱头高价销售保健食品,号称可以治疗各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病,骗取群众特别是老年人钱财。近日,在一起生命权纠纷案件中,患者购买“食疗”保健品后代替药品服用,后因延误治疗死亡。近日,海门法院依法确认患者死亡与服用保健品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因商家虚假宣传,造成患者错失治疗时机,存在过错,判决商家应对患者家属承担2万元的补偿责任。
原告刘某儿子罹患痛风,常年治疗未能好转,并有逐年加重趋势。2021年12月初,刘某从他人处听说被告李某销售的“偏方药”对治疗通风有奇效,便至李某处购买。李某经营的店铺以销售各种保健品为主,门前广告牌展示“对症食疗”“独家配方”“一人一方”“一病一方”等宣传语。经询问,李某向刘某销售多种食材混合打磨的粉末2斤及“养生茶”2大包,告知刘某让患者每日开水泡制服用。在服用过程中,刘某多次向李某致电反映患者存在发热、出虚汗、饮食差等情况,李某都表示系药理生效排毒的正常现象。同年12月底,患者突然死亡。刘某认为儿子多年痛风在家修养并无生命危险,但在服用李某提供的“偏方药”后病情急剧恶化最终死亡,李某应赔偿原告损失共计77万元。
海门法院经审理认为,经市监、公安机关调查取证,李某向刘某提供的“偏方药”粉末主要成分为茯苓、葛根、薏米、芡实、芝麻、苦荞等普通食品原料,无有毒有害成分,不构成刑事犯罪。而刘某在患者死亡后即将死者入殓安葬,未证明患者死亡与服用李某提供的“偏方药”存在因果关系。原告刘某明知患者病情恶化亦未将患者送医治疗,造成患者死亡,应自行承担照顾失职责任。但李某对销售的普通食材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错误认为其存在疗效,导致刘某未对患者采用正确治疗方法,存在重大过错,虽与患者死亡无因果关系,亦应在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同时,对原告损失予以适当补偿。
法官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本案中,被告李某销售的“偏方药”主要成分为食品原料,对人体不产生毒害作用,但其在广告牌及对外宣传中,宣称有治疗慢性病功能,违反《食品安全法》上述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但在本案中,原告刘某让患者服用“偏方药”意图治疗长期慢性疾病,但在患者病情恶化后不及时送医,且在事故发生后未依法通过法医学检验方法确定患者死亡原因,未提供证据证明“偏方药”与患者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普通民事侵权案件举证责任规则,即使被告李某确实存在“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亦不能据此要求李某承担侵害患者生命权的侵权责任。法院在司法裁判中,综合考量被告李某在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最终判令被告李某对患者家属承担2万元的补偿责任。
——来源:江苏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