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关键词】
行政生效裁判监督 外嫁女 拆迁补偿 独立基本户 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基本案情】
俞某系某镇村民,婚前与其父、兄共同居住。2007年俞某结婚,户口未迁出,并一直居住在本村。因俞某属于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人员结婚但户口未迁出的“姑娘户”,按照当地政策,不符合单独分户条件,俞某同其丈夫(外地人)在俞某父亲宅基地翻建房屋240平方米,并多次申请宅基地及建房手续,但一直未能办理。2017年,当地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公告,对俞某所在“城中村”改造项目内的居民房屋实施征地拆迁。房屋被镇政府拆除后,俞某向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按照拆迁安置补偿的标准,以房屋产权置换方式对房屋灭失损失进行赔偿。某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俞某与其父亲并未分户,其翻建房屋使用的是其父亲宅基地,未办理房屋建房手续。根据有关规定,案涉房屋不能按照拆迁补偿的标准予以赔偿,鉴于房屋确系俞某所建,可按照房屋重置价予以赔偿(每平方米500元)。审理中,某镇政府表示可以赔偿90万元,法院予以准许。俞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申请再审,均未获法院支持。俞某向某市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
【检察机关履职过程】
某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受理。经调查核实查明:俞某房屋被拆除后,一直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商品房,长期在外租房居住;俞某丈夫在原籍集体经济组织无住房、无宅基地;拆迁部门认为俞某是“姑娘户”,按照当地政策,不同意按照“独立基本户”进行拆迁安置补偿;俞某认为其一直在该集体经济组织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系当地村民,在父辈宅基地上分户建房并一直居住,应以“独立基本户”对其进行拆迁补偿安置。
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因俞某未分户且所建房屋未能办理审批手续,终审判决并无明显不当,但俞某的权益并未得到充分保障。本案系历史遗留问题,涉及村民自治规则的正当性、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等问题,争议化解难度大。为此,检察机关联合当地妇联,多次组织当事人协商,赴政府商谈,引导当地政府切实增强男女平等意识,依法保障妇女在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安置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同时,多次赴俞某家实地开展联合走访慰问,为俞某提供心理疏导和关爱帮扶,减少其对立情绪。为进一步厘清外嫁女的相关法律、政策问题,2022年6月23日,检察机关就该案召开听证会,并邀请具有市区两级妇联代表身份的听证员参与。会上,双方围绕争议焦点充分表达意见、听证员现场提问,明晰案件事实,就和解方案进行全面评估与多次磋商。最终镇政府一次性补偿数十万元,合计先前赔偿的90万元,俞某得到的补偿与拆迁补偿的标准基本接近,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俞某撤回监督申请。长达五年的行政争议得以实质性化解。
【典型意义】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促进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的一切形式的歧视,禁止排斥、限制妇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权益。妇女在土地征收补偿安置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权利。针对历史遗留问题,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考虑拆迁安置争议形成的法律问题、社会成因和历史因素,为避免给当事人增加诉累,纾解其面临的现实困难,通过公开听证、联合商谈、入户走访等方式,推动当地政府研究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
——《维护农村妇女涉土地合法权益行政检察典型案例》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