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剧本委托创作是影视公司获取剧本的主要来源之一。剧本委托创作合同的目的是为了成功创作剧本,但当剧本委托创作陷入僵局无法继续履行,剧本“夭折”了,投资方和编剧谁应该为此担责?
近日,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松江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委托创作合同纠纷案件。
【案情回放】
陆某是某武侠剧的署名编剧,因该武侠剧上映后异常火爆,上海某影视公司找到陆某委托其创作文学剧本A。题材类型为青春热血、励志成长。某影视公司与陆某所在的某文化传媒公司签订了《剧本委托创作协议》,暂定创作32集剧本,并预付了编剧费96000元。
期间,某影视公司秦某和陆某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陆某向某影视公司交付了改编方案、剧本概述、人物小传等成果,因选题敏感,存在不能上市的巨大风险,某影视公司后放弃了该剧本的创作,并委托陆某另行创作其他剧本,秦某和陆某说“放开思路去想,写自己喜欢的!”
随后,秦某和陆某反复协商新剧本的方向、题材等事项,历时数月最终确定新剧本定位大女主成长线,陆某随之开始创作新剧本B。创作过程中,陆某提出整个故事定性混乱,可能会错失目标观众,创作陷入僵局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向某影视公司提出了解除合同。某影视公司同意解除合同,但双方就已付编剧费96000元退还问题发生争议。
协商未果后,某影视公司认为陆某存在延期交稿行为,至今仍未按创作协议约定的剧本创作计划提交第一阶段的剧本大纲、梗概、原创人物小传,且提交的人物小传不符合上市要求,严重影响其影视投放市场计划,遂起诉到法院,要求确认《剧本委托创作协议》解除,判令陆某所在的某文化传媒公司返还预付稿酬96000元,并支付违约金及利息损失、律师费。
庭审中,某文化传媒公司辩称,同意解除合同,但不同意其余诉讼请求。剧本A被否定主要是因为该选题涉及议题不当等不符合上市要求。剧本A被否定后,新选题始终没有确定,选题不能的风险应当由某影视公司承担。陆某在涉案合同签订前后已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已交付成果远超出96000元。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已协议变更选题,新选题的创作系涉案合同以外的事项,故以涉案合同原选题的履行期限主张延迟交付不合理。
【以案说法】
松江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剧本A主要系双方慎重评估该剧本上市风险后协商终止,被告自涉案合同签订前就着手剧本创作准备工作,在合同签订前后亦向原告交付了人物小传等创作成果,就剧本A而言,虽然陆某仅提交了部分创作成果,但双方在第一阶段创作成果交付时间前已协议变更选题,故被告并不存在延期交付的违约行为。被告在交付人物小传后,原告也未按约提出修改意见,反而在评估上市风险后同意放弃A剧本创作,又鉴于选题、创作意图等材料系原告提供,故原告主张被告交付成果不符合合同约定,缺乏依据。
双方协议变更选题后,原告负有提供选题、创作意图等资料供被告进行创作的合同义务,被告的履行期限至少应该从选题、创作意图明确后再行起算。因此,新剧本未能按期创作并非被告单方原因所致,原告未及时提供新剧本的选题、创作意图等参考资料也是重要原因,故双方对于新剧本未能按期创作均有责任。
考虑合同解除原因、合同履行情况等因素,酌情确定被告需返还的数额。关于违约金,鉴于双方均已部分履行合同义务,而涉案合同的解除双方均负有责任,故对原告主张的违约金不予支持。关于律师费,鉴于双方对合同解除均有责任,亦不予支持。
最终,松江区人民法院判决确认双方签订的《剧本委托创作协议》解除,被告某文化传媒公司退还原告某影视公司合同款48000元并支付相应利息损失,驳回原告其余诉讼请求。
一、剧本委托创作合同的法律性质
委托创作合同属于著作权合同纠纷中的受案类型,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属于“无名合同”。实践中,一般将委托创作合同类推适用委托合同或者承揽合同的相关规定。
委托创作合同与委托合同均有“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物”的委托性质,但委托合同更注重劳务的过程,而委托创作合同更注重成果。从给付成果这一合同目的来看,委托创作合同更接近于承揽合同。
但本案的剧本委托创作合同宜认定为委托合同而非承揽合同,原因在于:
1、投资方对剧本终稿有最终决定权
2、投资方款项支付节点与剧本创作程度密切相关
3、剧本除署名权外的其他知识产权一般均归投资方所有。
由以上几点可见,投资方居于强势地位,编剧相较而言话语权较小。如果认定为承揽合同,一旦未能完成终稿,即为合同目的落空,投资方在合同解除后的责任承担方面将享有更多的“豁免权”。而事实上,即便未能完成剧本终稿,但编剧在创作过程中也会有“梗概、大纲、人物小传、分集剧本”等阶段性工作成果,投入了较多的智力成本。认定剧本委托创作合同属于有偿的委托合同,认可编剧创作的阶段性工作成果的价值,更有利于平衡当事人利益。
二、合同协商解除后的民事责任承担
在最终认定民事责任时,可以考量以下因素:
一是合同签订过程。比如,投资方选任某编剧创作剧本的原因,投资方与编剧此前有无合作关系,某编剧是否具有相应创作经验和业已经过市场检验的剧本等。
二是合同履行情况。比如,投资方是否按期支付款项,是否及时提供选题、创作意图等材料,对于编剧提供的创作成果是否积极验收和反馈;编剧是否积极、勤勉履行合同义务,是否按期交付阶段性创作成果及剧本终稿;投资方剧本终稿中某编剧的贡献率(如该剧本中途变更过编剧);双方就剧本创作的沟通情况等。
三是合同解除原因。比如,剧本质量问题,剧本质量过关但因外部原因无法上市,一方迟延履行或者双方迟延履行以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等。四是合同解除后果。一方或者双方有无实际损失及损失程度。
三、尊重知识产权成果,激发作者创作热情
影视投资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投资行为,高收益也意味着投资方需要承担的高风险。为了顺利实现自己的影视投放市场计划,在剧本委托创作合同中,投资方一般都对剧本有最终定稿权。
面对较为强势的投资方,剧本编剧应当加强法律意识,在订立合同时注重对合同要素、条款、用语的规范性审查,明确合同目的、作品权利归属、合同解除条件、违约责任等主要内容,避免因合同条款设置不清导致纠纷。
投资方应充分尊重编剧的创作成果,在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编剧创作热情,实现双向共赢,推动影视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相关法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二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五百六十六条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七百七十条 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复制、测试、检验等工作。
第九百一十九条 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十九条 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来源:2024年3月1日,上海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