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2024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两高”《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两高”发布依法惩治危害税收征管典型刑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四庭庭长滕伟,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余双彪,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吴迪,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副局长付利平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局长姬忠彪主持。
问:请问近年来人民法院在打击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滕伟:人民法院始终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高质量发展。对涉税犯罪,一方面立足于“打”。通过严厉打击使犯罪行为得到及时惩处,促市场主体不敢以身试法。近年来,在公安、税务和检察机关的协作、配合下,人民法院始终保持对涉税犯罪从严打击的高压态势。五年来,全国法院共审结涉税犯罪案件30765件,判处48299人,一大批危害严重、社会关注度高的犯罪分子得到依法严惩,有效维护了国家税收征管秩序和国家财产安全。如这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的石某某等骗取出口退税案。石某某等将低廉的商品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抬价格后(即“低值高报”)报关出口,骗取出口退税款570余万元,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另一方面立足于“治”。税收是纳税人无偿向国家让渡财产,这就决定着税收违法犯罪难以根治。减少、防范税收犯罪,关键要在制度上、监管上下功夫,做到完善制度与强化监管并重,“抓前端、治未病”,使得市场主体不能以身试法。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综合治理。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加入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机制,在全国自上而下建立起包括公安、税务、检察等八部门在内的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机制,形成了从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全链条、一体化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新格局,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税收法治氛围。全国法院通过公开审判、发布典型案例等形式,教育、引导纳税主体自觉增强纳税意识,严格遵守税收法律,养成自觉纳税、纳税光荣意识,积极推动市场主体不想以身试法。
问:请问公安机关针对目前涉税犯罪的形势变化,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击涉税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税收安全?
吴迪:近年来,公安机关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形势,紧盯涉税犯罪变化趋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持续保持对涉税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有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涉税犯罪案件1.6万余起,破案挽回经济损失37亿元。一是为税收征管相关改革保驾护航。密切关注数字化电子发票改革措施落地和涉数字化电子发票犯罪问题,共立案232起,有效震慑不法分子,为发票电子化改革顺利实施作出积极贡献。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落实中央有关医疗行业整治、粮食领域反腐等系列部署,对医药销售、粮食购销领域虚开犯罪活动开展针对性打击,在全国范围发起95起集群战役,有力斩断了以发票为工具的利益链条,有效策应了中央相关专项工作的开展。三是持续严打骗取出口退税犯罪。针对涉税类罪中性质最为恶劣的骗取出口退税犯罪,始终将其作为打击重中之重,2023年先后组织发起集群打击112起,全年骗取出口退税犯罪立案数、抓获犯罪嫌疑人数、涉案总价值和挽回经济损失同比均大幅上升。同时,严厉打击不法报关行、货代公司等不法中介团伙,初步遏制了骗取出口退税犯罪高发的态势。
此次出台的《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效切实解决了涉税犯罪案件侦办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体现了法治的进步,为打击涉税犯罪提供了新助力。下一步,公安机关将以此次司法解释出台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坚持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以更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问:2023年税务部门依法查处一系列税收违法案件,精准打击偷逃税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付利平: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税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税收监管和税务稽查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税收监管体系,依法打击涉税违法行为,有力维护国家税收安全、经济财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是持续健全新型税收监管机制。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持续建立健全以动态“信用+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行纳税人动态信用等级分类和智能化风险监管,实现从“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分类精准监管转变,既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又避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坚持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罚当其责,进一步强化典型性曝光,全年共公开曝光243起偷逃税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警示力求达到查处一案、震慑一片、治理一域的良好效果。
二是依法精准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税务部门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人员、重点地区,对于涉税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特别是精准打击“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精准打击行业性、区域性重大案件和职业化犯罪团伙,精准打击主犯、累犯和内外勾结犯罪分子,有效遏制了涉税违法多发频发态势。2023年,税务部门共依法查处涉嫌违法纳税人13.5万户,挽回税款损失1810亿元,配合公安部门对8228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539名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
三是不断深化拓展多部门联合打击工作机制。近年来,税务总局联合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建立了八部门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机制,形成了从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全链条、一体化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的工作格局。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持续凝聚协同共治合力,联合打击工作质效逐步提升。2023年,多部门联合部署“利剑2023”专项行动,检查出口企业2599户,挽回出口退税损失166亿元,有力护航外贸保稳提质。
涉税刑事司法解释既是打击涉税犯罪的法律依据,又是税收执法和“行刑衔接”工作的制度保障。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必将进一步夯实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法律基础,为依法治税和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法制保障。税务部门将以本司法解释的发布实施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持续优化执法方式,对各类涉税违法行为特别是职业化、团伙式违法犯罪分子,依法精准打击,有力维护公平公正的经济税收秩序,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谢谢!
问:请问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的总体情况及主要特点,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
余双彪: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从严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逃税骗税等涉税犯罪,促进维护了国家税收征管秩序,挽回了国家财政税收损失。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19393人,提起公诉54176人。从检察办案情况看,危害税收征管刑事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罪名相对集中,虚开犯罪突出。近五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危害税收征管案件占整个刑事犯罪案件、经济犯罪案件总数的0.6%、12%左右。其中,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和虚开发票罪两个罪名合计占91.9%,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占比约80%。
(二)犯罪呈现新特点,各种罪名交织。近年来虚开骗税犯罪规模化、复杂化、链条化特征更为明显,犯罪手法不断演变,网络平台成为虚开新渠道;不法分子通过增加环节、细化分工,拉长犯罪链条,涉及企业更多、地域更广;“税收筹划”、黑中介起主导趋势,涉及到虚开、骗税、虚假结汇、伪造公文、洗钱、走私、逃避商检等,多种罪名交织,打击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犯罪地域相对集中,与经济活跃度密切相关。涉税犯罪发案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及中西部经济大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招商引资政策等有密切关系。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不同部门或不同地区政策存在的差异等漏洞,通过虚开发票骗取政府财政返还、扶持资金补贴等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四)新业态、行业性逃税问题突出。贵金属、农产品、废旧物资、电子产品、石化、煤炭等行业仍是虚开骗税犯罪高发领域。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经济业态迅猛发展,其业务形态、盈利模式、劳务关系等复杂多样,税收监管措施面临新挑战。文娱领域个别人员利用“阴阳合同”“股权增资”等形式,借关联企业名义取酬获利,或利用“税收洼地”转变收入性质,设立“空壳公司”实施虚开发票行为,逃避个税监管。
为有力打击危害税收征管刑事犯罪,依法维护税收征管秩序,检察机关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聚焦涉税犯罪高发多发、税收洼地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坚持全链条一体化打击,从严惩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骗取留抵退税犯罪,持续保持刑事打击的高压态势。仅去年就起诉涉税犯罪4580件9428人,较2022年上升15.9%、10.9%。二是加强重点案件督办,确保办案质效。充分发挥捕诉一体化办案机制优势,积极引导侦查,及时调取证据,五年来检察机关共提前介入涉税案件5678件。联合公安部挂牌督办一批重特大虚开骗税骗补案件。部署开展成品油行业涉税违法犯罪专项整治工作,对成品油行业利用非法篡改加油机税控芯片数据偷逃税违法犯罪进行全链条打击。三是持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打击合力。针对涉税犯罪新态势,2021年,最高检会同公安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建立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机制。2022年,最高检牵头建立五部门打击文娱领域涉税违法犯罪协作工作机制,落实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完善行刑衔接机制,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四是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统一执法尺度。依法慎重处理企业涉税案件,深化规范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准确把握好打击与保护的关系。2022年4月,本着急用先行原则,最高检联合公安部修订了《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对14个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罪名的立案追诉标准作了适当提高和调整。此外,针对实践突出问题,会同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制发《办理利用农产品出口骗税犯罪案件联席会议纪要》《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案件证据指引》等。五是加强追赃挽损,积极推进溯源治理。加强与公安、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对依法可以不起诉但需在经济行政上追责的,及时提出检察意见,让违法企业受到应有处罚,而不是“一宽了之”。山东青岛李沧区检察院创新建立行政罚款保证金提存制度,促进行政处罚执行到位,挽回国家税收损失。坚持问题导向,就行业性地域性政策监管漏洞开展调研,提出完善立法制度意见建议。加快推进涉税违法犯罪大数据平台建设,浙江、天津检察机关通过建立非标油、骗取出口退税大数据监督模型,实现执法司法信息共享,推动综合治理,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问:新司法解释对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滕伟:《解释》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之前的三个涉税犯罪司法解释中的合理内容,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增加了许多新的规定,是一部维护税收征管秩序、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司法文件。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打击涉税犯罪,统一刑事裁量标准。《解释》对刑法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14个罪名的定罪量刑标准都作了明确规定,与2022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衔接,统一了涉税犯罪定罪量刑裁判尺度。
二是保护合法经营,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逃税、骗税、虚开发票等犯罪,既破坏国家税收征管秩序,同时损害守法经营者公平竞争合法权益。依法查处涉税犯罪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并不矛盾,依法打击犯罪就是对市场主体合法经营的最好保护。比如,打击虚开发票犯罪,有利于防止违法低价倾销;严惩骗取出口退税,除了保护国家财产,对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净化社会风气,倒逼诚信守法经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代开发票的小广告。不可否认,当前倒卖、虚开、伪造发票等行为还比较多。《解释》通过明确各类危害税收犯罪的标准,划定“红线”、设置“禁区”,形成威慑,引导市场主体不越雷池,遵章守法。例如,《解释》首次将签订“阴阳合同”作为逃税的手段明确列举,相信今后此类犯罪将会减少。
四是引领社会风尚,提高自觉纳税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惩罚只是手段,治理才是目的。引导市场主体不断增强纳税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是我们的目标。《解释》通过规定什么是犯罪,向社会发出了遵守税法、诚信经营的强烈信号,引领市场主体养成良好的纳税自觉。
问:请问检察机关下一步就如何抓好“两高”《解释》的贯彻落实,将有何新的举措?
余双彪: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维护国家税收制度乃至经济安全,是检察机关的重要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和检察责任。检察机关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两高”《解释》为抓手,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把打击涉税犯罪融入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理解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治理的重大意义,通过全面履职、创新履职、延伸履职,实现“治罪”与“治理”有机结合。二是突出打击重点,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精准打击“两高”《解释》中明确的新型涉税违法犯罪,对利用买单配票、循环出口、低值高报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利用“空壳公司”虚开骗取财政返还、政府补贴等严重涉税犯罪,坚决依法从严惩处。对与涉税犯罪相关联的洗钱、走私、诈骗等其他犯罪一并依法打击。三是加强法律政策研究,积极助力《增值税法》的出台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订工作。特别是对司法实践中发现的高风险、新业态等新型涉税违法犯罪,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做到宽严有据,罚当其罪,统一执法标准。四是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溯源治理。加强与公安、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双向衔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全税种追缴机制,最大限度为国家挽回税收损失。积极探索数字检察赋能,加快推进涉税违法犯罪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堵塞行业性地域性政策监管漏洞。五是持续深化规范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合规守法经营。紧密结合履职办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保护,推动合规整改刑事诉讼“全流程适用”。探索建立合规整改行刑互认机制,为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合规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样本。
——来源:最高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