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以下简称第二稽查局)根据举报线索,查处了一起企业人员隐瞒股权交易真实收入逃避纳税案件。检查人员经调查证实,涉案人员李某在股权交易过程中,采取制作“阴阳合同”、隐瞒真实交易价格等手段,隐匿股权转让收入1628万元未依法申报纳税。针对李某的违法行为,税务机关依法对其作出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的处理决定。
举报线索牵出交易“隐情”
2024年9月,第二稽查局收到一条实名举报线索:李某在办理厦门H公司股权转让变更登记手续时,未按实际交易合同价格2987万元向税务部门进行申报,而是制作了“阴阳合同”,以1359万元的交易金额向税务机关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少申报交易收入1628万元,以此逃避缴纳税款。
检查人员仔细查看举报信件,发现信中材料比较翔实,可信度较高,决定深入调查。
相关材料显示,厦门H公司负责人李某将公司股份以2987万元转让给陈某和林某,双方除在协议中约定了税费承担主体、权利义务以及股权转让后厦门H公司资产交付方式等内容外,还对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方式进行了特别约定:在签订协议后,股权受让方支付1359万元至厦门H公司对公账户;交易剩余1628万元款项,在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登记、公司资产交接等手续时,分批支付至转让方李某私人银行账户。
为核实相关信息,检查人员随后对李某的申报情况和厦门H公司股权登记情况进行了核查。申报数据显示,李某在厦门H公司股权转让后,的确向税务机关进行了收入申报,但其申报转让收入为1359万元,与举报材料中所称的双方约定交易价款2987万元相差甚远。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的信息则显示,厦门H公司的确在不久前变更了股东信息,股权占比已由李某100%控股企业,变更为由陈某与林某两名股东分别持股。
综合举报线索信息和前期核查了解的情况,检查人员认为,李某在公司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制作“阴阳合同”、隐匿部分转让收入,虚假申报逃避纳税重大嫌疑。于是,第二稽查局决定立即对该项交易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交易价格有过“变更”
检查人员分析了案件现有线索:举报材料中没有提供该项股权转让的资金收付凭证,相关材料中也缺乏具体账户信息。若要证实李某确有隐匿收入逃避纳税行为,还需要对交易细节和款项支付状况进行核查。
检查人员决定首先约谈李某,调查交易款项收取情况,并与举报信中的金额进行对比印证,核实其收取转让收入的具体金额。但检查人员拨打李某办理税务登记时预留的手机号码,却一直无法接通。
预留的电话信息有误,还是李某更换了联系方式?
检查人员随即联系了厦门H公司的管理人员,要求其协助提供李某的有效联系方式。但企业人员称,李某为境外人士,已在办理股权转让手续后不久离境,现已无法与李某取得联系。
检查人员于是赴出入境管理部门查询了李某的出入境情况。结果显示,李某在不久前的确已出境,截至检查人员查询时,并未再入境。
涉案当事人出境未归,从股权转让方入手核查的路径已无法走通。为了尽快查清事实,检查人员决定转换调查方向,对涉案企业厦门H公司和股权受让方陈某、林某实施核查,寻找相关线索证据。
检查人员首先联系厦门H公司管理人员,要求企业提供该项股权转让协议原件、转让交易资金收付凭据等资料,并对举报信息提及的股权交易真实情况作出说明。不久后,厦门H公司财务负责人方某向检查人员提交了《厦门H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企业对公账户收款凭据。但这份转让协议交易的标的为1359万元,企业的收款凭据也是同样的数据。
方某向检查人员表示,关于该项交易目前企业没有其他资料。厦门H公司股权转让的具体情况,他并不清楚,相关细节可能只有股东知晓。
于是,检查人员约谈股权受让方陈某和林某。最初,陈某、林某并不承认该项交易存在“阴阳合同”的情况,表示双方最终签署的交易合同就是标的为1359万元的《厦门H公司股权转让协议》。见此情景,检查人员向二人出示了交易价格为2987万元的相关书证,陈某和林某愣了一下,随后向检查人员表示,在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中,确与李某签署过交易价格为2987万元的转让协议。
但陈某、林某辩称,2987万元的标的价格,只是双方在股权转让谈判初期的拟定价,该项交易的价格在谈判后期发生过变更。交易后期,双方就存货盘亏、固定资产折旧,以及企业原有客户资源承接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最后双方商定的股权转让价格由最初的2987万元降为1737万元。
检查人员随即要求陈某、林某提供与李某当时的谈判记录,以及交易价格为1737万元的股权转让补充协议,以证实其说法。但是,陈某、林某称,双方未就交易价格变动签署新的转让协议,并表示因时间久远无法提供谈判记录。不过两人表示,可以向税务机关提供当时资金转账凭据。
陈某、林某提供的转账支付凭据显示,两人在向厦门H公司对公账户支付1359万元款项后,又往李某指定的个人银行账户转账支付了378万元,总支付金额为1737万元。支付凭据显示的交易信息,与陈某、林某提供情况一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资金流水核查戳穿谎言
尽管两人提供了付款凭证,但检查人员复盘分析了约谈中各项细节后,认为两人提供信息的可信度不高。如果交易双方后期对股权转让价格做了调整,为何约谈时,陈某和林某最初坚称转让交易价格为1359万元?此外,交易价格大额变动属于交易重要事项,交易双方却并未就此签订补充协议或重新签订协议,这一做法并不符合商业交易常规。
于是,检查人员决定对该项交易资金收付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查明该项交易实际支付金额,揭开谜底。
检查人员依法调取了李某收款账户的资金往来明细进行分析核查。他们发现,李某账户不仅收到过两人支付的378万元转账资金,同一时期还收到过两人其他银行开设账户汇入的多笔资金,这些资金总计有1000多万元。
在对多笔资金进行细致梳理和统计后,检查人员确认,陈某、林某汇入李某账户的总金额除陈某、林某承认的378万元外,还多支付了1250万元,两者相加的总数为1628万元。这个数据加上两人向厦门H公司对公账户支付的1359万元款项,总付款金额与《股权转让协议》中的2987万元完全一致。
随后,检查人员再次约谈了陈某和林某。面对检查人员出示的相关证据,两人难以自圆其说,承认与李某最终确定的股权转让交易价格为2987万元,以及双方签署过以此价格为标的《股权转让协议》的事实。
——摘自:2025年9月23日,中国税务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