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海南省市场经营主体数量超过320万户,增速连续42个月位列全国首位。作为偏居一隅的地理单元,海南省取得了“勇立潮头”的亮眼成效。近期,记者多方采访发现,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自贸港政策红利的有效释放,而且得益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超320万户经营主体落户海南
经营主体增加100万户,需要多长时间?从2020年6月底总量超过100万户,到2022年8月底总量达到200万户,再到今年6月底总量突破300万户……在海南,这一问题的“作答”时间正在变得愈来愈短。
2020年6月以来,海南省的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新增市场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其中,第三产业新增市场经营主体持续增长,仅今年6月就新增约17万户,比重居全国首位。同时,随着海南提出“咬定四大主导产业不放松”“加快构建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越来越多具有自贸港特色的市场经营主体,正加快在琼投资步伐。
随着海南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优化国际投资贸易体验,外向型经济特征持续显现。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存续外商投资企业7714户,同比增长15.24%,增速居全国首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42个百分点。
“如果我们把海南现代产业体系看成一棵产业树的话,那么四个主树干就是四大主导产业,其他的分枝、树叶代表着细分产业。其实,每个产业都大有可为、商机无限。”重庆锦渝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宇说,下一步,他们将依托集团在内河航运方面的优势,从旅游交通方面着手,探索近海航运旅游产业。
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强大吸引力
在海南,注册在海南自贸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可以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15%予以免征。近年来,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不断落入经营主体“口袋”,税收优惠政策的“真金白银”正在为经营主体减负赋能。“基于这两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海南形成了对国内外企业的强大吸引力,这也是海南自贸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会长、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日前在海南参加重点项目签约活动时表示。
华润水泥(昌江)有限公司是海南省著名现代化水泥工业企业。据该公司财务负责人杨冉介绍,去年以来,他们公司享受自贸港税收优惠2260.84万元,员工个税减免超过52.85万元。这不仅让他们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公司转型发展中,而且有助于公司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使公司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除“双15%”税收优惠政策外,海南自贸港国际运输船舶增值税退税政策也同样受到企业关注。早在2020年12月17日,曾有一笔2463.8万元的高额船舶退税款在国家税务总局儋州市洋浦税务分局办结,并在两小时内到达企业账户。作为全国首笔“国内建造并从事国际运输船舶退税”业务,这笔退税款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国际运输船舶增值税退税”政策正式落地。截至目前,海南省已办理7艘船舶退税,总金额达3.59亿元。
创新服务手段,压缩办税成本
“不用多头跑,全程足不出户,不到一天时间,就通过‘海南e登记’平台办完了企业开办的全部手续。”在海口创办科技公司的王海涛日前提及自己的办理经历,直呼方便。据了解,通过优化“海南e登记”平台,海南已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网办率达99%以上,申请材料压减75%,时间压减80%。
近年来,针对“办照容易办证难”的堵点问题,海南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成为全国首个推动承诺即入制落地、出台承诺即入制立法的省份,将实行告知承诺事项拓展至111项,实现市场准营领域的“先照后证”“照后减证”。目前,海南实行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改革的6个事项办事环节整体压减59%,办事时间整体压减91%。同时,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审批环节平均压减60%,时间平均压减95%。
在做好审批“减法”的同时,海南在服务方面持续做“加法”。在落实税务总局“规定动作”的同时,海南税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有海南特色的“自选动作”。如在省内13个重点园区推出“提级服务”,建立省级、市县、重点园区多级联动的税费服务机制,试点推出税务变更“无感办”服务,推行税库联动退税新机制等。其中,纳税信用A级企业涉税事项承诺办理的守信激励措施,在今年获评全国信用承诺优秀案例。“在税务干部认真细致的政策辅导下,我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信用评价A级纳税人,不仅能享受税费事项资料承诺办理服务,而且能走‘绿色通道’快速办理,每月办税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海南第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袁书琼说。
海南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磊表示,海南税务将持续做好税务总局“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第五批措施的落实,加强与省内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推出更多服务举措,帮助经营主体办事更快捷、享惠更充分,进一步将海南岛打造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热土。
——来源:2023年10月13日《中国税务报》版次:04 作者:刘碧波 本报记者 曲易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