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基本案情
2021年5月,戴某受邀参加前同事孩子的婚礼。晚上六点左右,戴某与徐某、冯某等人落座于一桌,戴某自称“中午喝酒喝到了一点多”,并主动开启了桌上一瓶白酒,徐某、冯某见戴某酒意未散且饮酒太快,还劝其适度饮酒、不要喝多。饭局过半徐某先行离开,至婚宴结束时戴某一桌共饮白酒三瓶。冯某见戴某站立不稳,将其安置在婚宴大厅沙发上后离开寻求他人帮助,戴某则在冯某走后自己起身想要离开,摇摇晃晃摔倒在了婚宴大厅的门口。
一分钟后,有人发现戴某倒地将其扶坐在地上并通知了新郎陈某,陈某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多人合力将戴某送上救护车。经医院诊断,戴某创伤性硬膜下出血、脑疝、颅骨骨折等,住院11天,花费医药费8万余元。戴某起诉要求新郎陈某、共饮者徐某和冯某以及酒店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
昆山法院审理后认为,戴某在中午已经饮酒的前提下受邀参加婚礼晚宴,又于晚宴上不顾同桌共饮人劝阻大量饮酒,最终在醉酒状态下摔倒在婚宴大厅的门口,造成自身受伤,其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对自身安全负有最大的注意义务,过度饮酒是其摔伤及损害发生的直接原因,在没有证据证明婚宴组织者陈某、酒店经营者、同饮者徐某及冯某存在过错的情况下,其不应当对损害后果承担责任。
最终,昆山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戴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戴某不服上诉,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近年来,饮酒者酒后因各种因素导致受伤甚至死亡,要求同饮者承担赔偿责任的案例屡见不鲜。考虑到共同饮酒是一种典型的情谊行为,要求同饮者在饮酒过程中互相提醒、劝阻,并对醉酒者承担通知、照顾、护送等责任,确实可以有效避免共同饮酒参与者受到损害的风险增加。
但是,喜宴场合的共同饮酒区别于一般的预约饮酒,作为被告的同饮者虽与原告戴某相识,但却均是接受婚礼组织者的邀请到场,在没有证据证明同桌人有劝酒行为的前提下,对同饮者予以过高的义务显然不公。本案中,同桌共饮者不存在强迫性劝酒行为,且徐某、冯某已对戴某过度饮酒作了提醒、劝阻,戴某摔伤前,徐某已提前离场、冯某将其安置在沙发位置并通知了婚宴组织者,尽到了同桌共饮者必要的注意义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被告之一的新郎陈某,作为喜宴的组织者,并不具备同桌共饮者的身份,在事务繁多、人数众多的婚礼场合,要求其对在场每个人的饮酒情况清楚知悉显然过于苛刻,其在获知戴某醉酒摔倒后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并组织送医、全程陪护、垫付医药费,已经尽到了组织者的注意义务。酒店作为宴席的服务方虽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但本案并不存在地面湿滑、酒店经营者发现戴某摔倒后延迟送医等情况,其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崇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婚礼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四礼之一,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着重要意义。受邀参加喜宴的宾客带去的应当是对新人的美好祝愿,适量饮酒、共庆喜事可以理解,但不顾场合过度饮酒,酿成闹剧、惨剧却并非大家所愿。法院通过生效判决赋予喜宴组织者、喜宴共饮者必要的“豁免权”,不因“无礼者”“无理者”和稀泥,避免喜事蒙上灰色阴影。
——来源:2023年12月18日,江苏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