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案情】
14周岁的李某与其同伴一同到公园的人工湖游玩,李某擅自下湖游泳意外溺亡。事故发生后,李某父母诉至法院,要求园林绿化局与某景观公司赔偿,认为园林绿化局为公园管理单位,委托某景观公司建设施工并于养护期内负责安全保卫,双方对此负有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案件争议焦点在于园林绿化局、景观公司是否对李某的死亡结果负有过错。园林绿化局作为公园管理人,景观公司作为公园实际安全保护主体,理应履行职责,在合理限度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涉案公园系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公园,园林绿化局、景观公司对其履行管理义务主要是基于其社会管理的一般职能,因此在其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范围内,应当与从事经营活动的公共场所有所区别。同时,由于园林绿化局、景观公司已经在湖边设置警示牌,提示游客禁止游泳,应当认为其已履行了警示和提醒义务,不存在管理上的过失。李某事发时已年满14周岁,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其擅自下水,导致事故发生。而李某父母作为监护人,亦未尽到监护责任。法院判决驳回李某父母的诉讼请求。
【说法】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官表示,公园、景点等地的管理者负有主动采取危险防控措施以规避风险的义务。然而,安全保障义务虽然要求特定主体采取合理措施防控危险,但并不意味着能完全杜绝风险,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应限于合理范围之内,不应无限增加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危险防控负担。具体应当结合危险本身的严重程度、对危险的控制能力、活动营利与否等因素综合判断。就本案而言,涉案公园为公益性质,景观湖并非专门游泳场所,故管理者设置相应标识即应视为已履行安全保障义务。
法官提醒,以案为鉴,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当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在存在安全风险处设置警示标语,切实落实安全保障义务。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提升孩子的防溺水意识。社会各方主体要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安全意识,共同筑牢青少年防溺水的安全屏障。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9日 第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