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案情】
赵某和王某结婚以后,王某父母出资180万元给夫妻俩在上海奉贤区购买房屋一套,登记在赵某、王某二人名下。可好景不长,购房不到一年,赵某便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向法院起诉离婚,王某同意离婚。但是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过程中,双方就王某父母当初的房屋出资款性质发生争执。
王某认为其父母转账的180万元为借款,应为双方婚后共同债务,并提交了借款借据、转账明细、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予以佐证;赵某则认为其与王某父母之间不存在借贷合意,其与王某父母之间亦未曾签订借条或口头约定为借款,认为王某父母提供的180万元是为王某婚后购买房屋的赞助,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该款项的性质为赠与,不应当做夫妻共同债务处理。
【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为:王某父母对案涉房屋的出资意思表示是赠与还是借贷?
第一种意见认为,在当今房屋市场价格普通较高的形势下,父母资助子女购房为常理所默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没有明确意思的情况下应当为赠与。本案中,王某父母的赞助行为应当推定为赠与,在处理过程中应综合案涉房屋市场价值、双方对房屋的出资贡献程度、双方对房屋处分的意愿,以照顾王某及王某父母为原则,适当给王某多分。
第二种意见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前提是父母出资能够被认定为赠与性质,而赠与作为一种法律行为,须赠与人和受赠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方能成立。在父母出资时未有明确表示出资系赠与的情况下,该出资款应视为对子女的临时性出借。现赵某、王某离婚,该出资款理应视为夫妻共同债务,由二人共同偿还。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成立首先需要当事人之间存在借贷的合意,其次是出借人实际向借款人交付了出借款项。本案中,王某主张其父母转账的180万元系购房借款,提交了银行转账明细、王某手写的《借据》等证据,结合王某的当庭陈述,符合借贷关系的构成要素,可以认定本案所涉款项为借款。赵某辩称其与王某父母之间不存在借贷合意,双方也未曾签订借条或口头约定为借款,王某父母向王某转款的行为是自愿的赠与行为,目的在于帮助王某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但从王某与赵某的微信聊天记录可以看出,双方就购房事宜向王某父母借款商讨过,对于王某书写借据且实际接收了房款,赵某是知情且认可的,虽然赵某未在借据上签字,但不能成为不承担还款责任的抗辩事由。关于赵某抗辩该款项应视为王某父母的赠与,不应作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的规定: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愿意接受赠与的合同。因此赠与行为应通过明示的方式进行,而不应以默示或暗示的方式进行。纵观本案,王某父母并未书面明确表示将案涉款项赠与赵某、王某二人,赵某亦未提供证据证明该款项系王某父亲对二人的赠与,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综上,本案结合案涉款项的交付过程、交付方式及其他相关证据等认定王某、赵某与王某父亲就案涉房款构成民间借贷关系,并认定赵某作为房屋共同共有人,应对因购买房屋而产生的夫妻共同借款债务承担共同偿还责任。
【法官说法】
依据我国传统文化和国情背景,父母为帮助子女提升生活质量,在子女购房时给予资金支持属于常态,但在法理上,父母对成年子女并无法定资助义务,不能将父母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司法审判活动更多的是倡导年轻夫妻自行积累财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条件。根据《民法典》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父母出资帮子女买房,除书面明确表示赠与外,应视为以帮助为目的临时性资金出借,子女应负担起偿还的义务。
——来源:2024年9月26日,江苏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