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对于资金的需求愈发迫切,相比较银行等传统借贷机构,新兴的“花呗”等借款平台具有申请门槛低,放款快速等特点,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很多人会先在平台贷款再转借他人,这种行为合法吗?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吗?
基本案情:
原告顾某与被告陈某原系同事关系。2021年12月起,被告陈某向原告顾某借款,因原告本人出借能力有限,双方约定用原告的“花呗”借款,再由被告逐月向原告“花呗”归还借款本息。被告陈某还款至2022 年1月后再未还款。2022 年3月,原、被告经结算,由被告陈某向原告顾某分别出具借款16000元的借条一份,约定于同年年底结清。此后双方未再发生借款、还款往来。因被告陈某未能依约还款,“花呗”平台向原告多次催要,原告顾某归还了“花呗”平台借款及利息合计18000元。归还借款后,原告顾某提起本案诉讼,要求被告陈某偿还借款及利息18000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花呗”系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产品,依托支付宝平台运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经金融监管机构批准设立,取得金融许可证消费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本案中,原、被告约定用原告的“花呗”借款,再由被告逐月向原告“花呗”归还借款本息,实质上构成了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行为,原、被告双方的民间借贷合同应属无效。合同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其主张的利息实际上是将其支付给“花呗”平台的利息附加在借款本金中,因其对借款合同无效存在过错,其偿还给“花呗”平台借款总额与被告需返还款项之间的差额损失应自行承担。最终判决被告陈某返还原告顾某借款本金16000元,对于利息部分2000元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这是基于套取贷款转贷的行为规避了金融机构的监管,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应当予以制止。在此提醒大家,借款的资金必须是自身的合法资金,日常生活中在花呗等金融平台借款后再转借他人的行为,均属于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严重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来源:2024年10月12日,江苏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