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基本案情
2021年7月28日简某经人介绍,进入被告A公司总承包施工的某安置房新建工程工地上做架子工工作。但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A公司也未为简某缴纳社保。
2021年8月13日,简某在工地架子上做剪刀撑时,不慎被钢管砸到左手但未去就医。次日早上,简某感觉疼痛无比,经诊断为左手中指末节指骨骨折。事后,简某向A公司索要赔偿,因对索赔金额及支付方式未达成一致,简某二次向派出所报警,2021年9月7日经派出所调解后简某所在工地负责人同意分三次给简某赔偿款7000元。同日,简某收到工地负责人微信转账10000元,简某称其中的5600元为自己的工资,4400元则是在工地上一起工作的妻子的工资。
由于简某在请求赔偿过程中与A公司争议较大,A公司不承认与简某存在劳动关系,为此简某向仲裁委申请仲裁,提供了电子打卡记录、工作证、出警记录等证据材料请求确认他与A公司存在劳动关系。2021年10月15日,仲裁委以证据材料不足为由,作出《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简某不服,遂诉至本院。
判决结果
一审法院判决驳回简某的诉讼请求。简某对一审判决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判说理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及诉讼请求,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不能足以证明的应当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在劳动争议纠纷中,劳动者对其主张的与用人单位建立有劳动关系的事实,应当进行初步举证证明。
本案中,简某为证明其与A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举证了电子打卡记录、工作证、出警记录等证据材料,对此本院认为,简某主张为打卡记录的材料为图片的复印件,且该图片影像模糊,显示的可辩信息中不存在A公司的具体信息;举证的工作证虽为原件,但不符合工作证的形式要件,该工作证记载内容中,虽显示系A公司的工作证,但没有A公司的盖章或钢印等要件,其仅为一个印刷件。举证的报警记录,仅能反映简某在工地受伤及给付赔偿的事实,但上述事实均不能与A公司产生劳动合同关系上的关联。综上,考虑建设工程施工中存在层层分包、违法转包的情况,简某的上述证据材料不能认定为其与A公司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的事实,故简某因举证不足应当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其主张的与A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
法官评析
小时候看港剧《廉政追缉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廉政人员最霸气的出场方式,拿出工作证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们是ICAC”,听到这句话的人不会质疑他们的身份,因为证件代表了廉政人员的身份。
而本案的简某在庭审中一直强调虽然自己没有跟A公司签订合同,但工作后,工地人员给了他一张未盖章或钢印的工作证就表示他的“身份”就是A公司的员工,双方存在劳动合同关系。那仅凭这张工作证是否就能认定劳动合同关系?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10条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所以在缺乏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负有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初步举证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在用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考勤记录、加班审批、休假审批等此类由用人单位保留的材料可作为证明劳动关系的依据,在审判实践中,劳动者虽有一定保留此类证据的意识,但此类证据原件由用人单位保存,劳动者所获取的照片、复印件或并无任何用人单位确认的打印件均属于复制品,在无法与原件进行核对的情况下,难以作为定案依据,难以有效证明劳动关系。
本案中,简某的证据与A公司关联性不大,且A公司施工工程存在多层分包现象,其所举证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与A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在无纸化办公的大环境下,对于电子证据的保存完全不是截图、截屏这么简单,可通过公证的方式对电子邮件、办公系统等电子证据进行起诉前的证据留存,有效地保留电子证据。劳动者在履职过程中要提高保留证据的意识,在维权过程中要合法合理、有理有据,避免在发生劳资纠纷时因举证不能而承担败诉风险。
——来源:江苏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