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案情介绍:
“金九银十”是二手车销售的传统旺季。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9月1日至17日,二手车交易共79万辆,同比增长2%,9月全月二手车交易量预计在160万辆左右。二手车因价格低、交易便利等特点受到不少购车人的青睐,交易火爆。但二手车交易也存在着主体良莠不齐,交易手续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导致二手车交易纠纷频发。近日,锡山法院便审结了一起因二手车交易产生的买卖合同纠纷。
2023年3月6日,王某看见张某在朋友圈发布的二手车的销售信息,遂通过微信联系张某表示欲购买二手车,并支付了6000元意向金。双方商定王某购买的二手车包括丰田雷凌汽车(68000元/辆)和广汽IA5汽车(66000元/辆)各3辆。张某承诺王某所购车辆均可正常过户。双方谈妥后,王某便向张某指示的常某的银行账户转账支付购车款375000元。3月9至日3月14日,王某按照张某、常某的指示提取了2辆丰田雷凌汽车和3辆广汽IA5汽车,并将车辆托运至苏州。此后,王某多次催促张某和常某交付最后一辆汽车,并要求二人配合将车辆过户。张某和常某虽满口答应,但始终未能配合王某完成车辆的过户登记。王某察觉异常后,便查询了其所购车辆的情况,发现其所购车辆上均存在抵押,而且车辆性质为用于出租客运的营运车辆,无法正常过户。王某发现上述情况后,多次找张某和常某交涉处理方案,但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王某无奈,便将张某和常某告上法庭。
庭审中,常某表示,其银行账户中确实收到了王某所称的转账款项。但其银行卡是由朋友控制的,和王某聊天的微信账号也非其使用的账号,其也不认识张某,也不清楚案涉汽车交易的事情。
裁判说理:
法院经审理了解到,王某并未和张某、常某签订买卖合同,其甚至连与其进行微信聊天的“张某”和“常某”的具体身份以及二人与案涉车辆是何关系都不清楚。根据案涉车辆的机动车行驶证来看,王某购买6辆二手车均是登记在案外人名下,与张某和常某均无关联。法官认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常某参与了案涉车辆的交易,但常某确认了收款的银行卡是其朋友曹某控制,也就是说其朋友与案涉交易可能存在着关系。因此,法院通知案外人曹某到庭。曹某到庭后确认了案涉交易的相关情况,并表示案涉车辆并非无法过户,而且目前已经具备了过户的条件。经法院主持调解后,王某和张某、常某、曹某均表示愿意就已经交付的5辆汽车完成交易,并在交易后就相关款项进行结算。
审理结果
经法院调解,双发达成调解协议。
一、张某、常某负责办理5辆案涉车辆营转非的相关手续,并配合王某将车辆变更登记至王某指定人员的名下,因车辆提档而产生的费用由王某承担。无法顺利交付的车辆,由张某、常某退还王某购车款51000元。
二、张某、常某确认2辆车因涉事故,故同意按照按90%的价款结算,结算后,张某、常某退还王某购车款13400元。
三、张某、常某支付王某垫付的停车费5370元、配钥匙费2350元,合计7720元。
四、若张某、常某无法于2023年9月20日将5辆车辆
变更登记至王某指定人员的名下,王某有权要求张某、常某收回上述车辆,同时退还购车款328000元并赔偿违约金78720元,合计406720元。
法官评析:
本案反映出来的二手车交易的问题十分典型。随着网络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二手车交易早已经突破了线下面对面实体交易的传统界限。越来越多的二手车商选择通过门户网站、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等方式发布交易信息,完成交易行为。这些做法极大地扩展了交易对象的范围,促进了交易的便利化。但线上交易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消费者无法实际查看车辆,对车辆的质量和性能无法做到充分的了解,交易双方在车辆交付后常因质量问题产生争议;合同签署不规范,很多交易仅是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确认交易,双方商谈的内容较为简略,在产生争议后,相关约定难以确认;交易主体模糊,二手车交易常存在多重主体的情况,即车辆的出卖人和所有人可能不一致,在买卖双方签署合同不规范的情况下,一旦产生纠纷,交易主体往往也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法官提醒到,二手车交易因交易标的的特殊性常常会在车辆质量,交付时间、地点,过户手续等方面产生争议,因此,交易双方一定要注重书面合同的签订,将车辆的情况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尽可能详细地约定在合同之中,以避免产生争议,争议一旦发生,双方均要注意保留证据,以备诉讼之需。
——来源:江苏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