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快速发展,相伴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尤其是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拣后产生的混合物(俗称建筑毛垃圾)具有一定毒害性,可利用价值低、处置费用高,部分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了“介绍-运输-处置”的黑色产业链,跨省非法倾倒、填埋建筑毛垃圾污染环境,给垃圾填埋地造成了重大损失,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
近日,如皋法院长江流域环境资源第二法庭审结两起共17名被告人的跨省倾倒建筑毛垃圾污染环境关联案件。被告人邓亦、郑而等13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至拘役三个月不等刑期,并处罚金,被告人刘久(挖掘机驾驶员)等4人被单处罚金,同时支持了公益诉讼起诉人仪征市人民检察院附带起诉要求邓亦、郑而等7名主要实施人员赔偿130余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费用、鉴定费用并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文中当事人皆为化名)
2020年,在某房地产公司现场负责的被告人邓亦“机缘”之下得知可以通过填埋建筑毛垃圾赚钱,遂经被告人许咝“牵线搭桥”,约定由邓亦从中介绍,一方面与上游老板联系,接收浙江省等地的建筑毛垃圾,另一方面由郑而、朱散等人提供仪征某废弃矿坑用于填埋上述垃圾。
2021年1月至3月间,在邓亦等人的介绍下,郑而、朱散等五人接收浙江的建筑毛垃圾,并雇佣挖掘机、推土机驾驶员刘久等人在现场挖坑、填埋,将垃圾直接倾倒至未采取任何防渗措施的废弃矿坑内,短短两个月即倾倒了一万余吨毛垃圾,邓亦、郑而等人收取毛垃圾处置费用、介绍费用共计35万余元。
经鉴定,上述倾倒的建筑毛垃圾属于固体废物,系有害物质。当地政府为防止污染扩大,委托相关单位对上述非法倾倒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清挖、运输、分拣、分类、处置,造成公私财产损失549万余元。挖掘、清运工作完成后,经鉴定,事发地土壤中铜、锌等浓度超过基线水平,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的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数额131万余元。
如皋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被告人邓亦、许咝、郑而、朱散等人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倾倒有害物质,致使公私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污染环境情节严重,均构成污染环境罪。综合考量本案团伙作案的方式及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涉案公私财产损失数额、认罪悔罪态度、前科劣迹情况等量刑情节,作出了上述刑事判决。同时认定邓亦、许咝、郑而、朱散等7人实施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侵权行为,造成了事发地土壤环境损害,违反社会公德及生态伦理,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社会公众享有美好生活的精神权益造成较大损害,故对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
“‘建筑毛垃圾’是指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的固体废物,属于有害物质,倾倒、填埋在地下会造成土壤、地下水等环境损害,破坏相应区域的生态环境,甚至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人民法院一以贯之地坚决打击污染环境行为,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如皋法院分管环境资源审判的顾雪红副院长说道,“本案的判处,充分体现出污染环境‘成本’巨大,任何人都不应为了蝇头小利,实施污染环境行为,否则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来源:江苏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