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近期,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以下简称第二稽查局)与公安机关紧密协作,破获一起团伙性虚开发票违法案件。涉案违法团伙使用不法手段设立控制146家空壳企业,虚构业务,向下游 27个省、市的企业虚开发票逾1.76万份,涉及金额 4.8亿元。其中,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664份,涉及金额1.6亿元。目前,专案组已捣毁3处团伙窝点,刘某、李某、乔某等4名违法团伙成员均已落网。案件已移交司法机关审理。
一个电话牵出两家可疑企业
2023年6月,青岛市市北区税务局税务人员梳理分析企业涉税信息时发现,小规模纳税人青岛S农业公司涉税数据异常,于是税务人员拨打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宋某电话了解情况。
没想到电话接通后,宋某坚称自己从未注册成立过这家公司,并表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一无所知。
这一情况引起了税务人员的警觉。税务人员认为,该企业情况可疑,可能涉及不法人员冒用他人名义成立企业从事虚开等涉税违法活动,于是马上将相关线索移交至青岛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
第二稽查局接到线索后,迅速组织检查人员,对S农业公司情况实施调查。
检查人员在分析疑点企业和相关人员涉税信息时,意外发现,宋某还是另外一家名为F农业公司的企业的股东。于是,他们对F公司和S公司的涉税信息进行了合并核查和分析。
检查人员发现,两家企业均从事农产品销售业务。企业成立时间相近,注册地址、联系电话均相同,办税人员也均是乔某。此外,两家企业登记的银行账号数字的特征也与一般企业银行账号存在差异,经核实为虚假账号。
从企业购销情况和发票开具数据来看,两家企业自成立后,共对外开具品目为农产品的增值税普通发票385份,涉及金额3792万元,但两家企业均无进项。对于从事农产品购销生意的企业来说,这点极为反常。两家企业虽然都作了纳税申报,但仅缴纳了200多元税款。
随后,检查人员到两家企业登记的经营地址进行现场核查,发现该地址处只有两间存放杂物的房间,根本找不到企业,也没有发现企业人员。
综合各项疑点和初查结果,检查人员认为,两家疑点企业很有可能是不法分子冒用他人信息设立的用于虚开违法的空壳公司,企业背后很可能隐匿有违法团伙。于是,第二稽查局立即决定对两家疑点企业立案调查。
关联核查挖出大量空壳公司
由于企业经营地址虚假无账可查,并且也找不到企业人员,于是检查组决定首先从征管信息筛查分析入手寻找线索证据。当他们从征管系统后台调取两家涉案企业法定代表人实名认证照片查看时,发现这两张照片有些古怪:背景一致、人员衣着一致,仅脸部图像不同。见此情景,检查人员疑心顿起:身份实名认证照片,均是进行实名认证时随机拍摄,不同的企业、人员在线办税时的场景、衣着相同的概率极小,为什么会出现雷同——难道涉案人员在注册企业时,在人像脸部做了手脚?
带着疑虑,检查人员对电子税务局中涉案企业办税人员留存的信息进行核查分析,发现了一个较为特别的情况:S公司曾在近半年时间内,变更过多次办税人员,最初是乔某,后变更为李某,接着又变更为李某某,最终又变更回了最初的乔某。
企业为何要频繁变更办税人员?是想掩饰什么吗?这些人员是否就是隐匿于企业背后的违法团伙成员,他们在本地是否还成立或操控过其他企业?
于是,检查组以3名办税人员的信息为基础,利用征管大数据进行关联调查。他们发现,在青岛市范围内这3名人员与89家企业有关联,其在89家企业中分别担任过办税员、法定代表人等职务。这些企业涉及餐饮、建材销售、住宿、农产品购销等多个行业,截至案发时,已发现的91家疑点企业共对外开具发票金额合计2亿多元。
检查组随即对后发现的89家企业的情况进行核查,发现这些企业均存在注册地址虚假,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人员和股东等交叉任职等情况。此外,这些企业均存在有销无进、短期集中开票,以及开票额与所缴税款不成比例等异常状况,并且其中有一些企业已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从开票地址来看,这些企业大部分发票是在深圳等外省市地区开具。
检查人员随后调取89家疑点企业法定代表人实名认证的照片进行分析,发现了与S公司和F公司同样的情况——大部分实名认证照片的背景、人员着装基本相同,只是人脸存在差异!
多家疑点企业认证照片的这一异常现象,使检查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涉案人员在注册企业时,在人像脸部做了手脚!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在线完成实名认证,注册设立空壳企业,继而骗领发票的目的。
检查组认为,从已有调查发现的情况看,这是一起涉及多家企业的团伙性虚开违法案件,违法人员涉嫌通过在实名认证时做手脚、伪造人员信息的方式,有组织地在青岛设立大量空壳企业,并在骗领发票后,隐匿于外地对外大肆虚开。为了避免税款流失,尽快挖出企业背后的违法团伙,第二稽查局迅速向青岛市市北区公安局通报了案情,税警双方成立联合专案组,对91家涉案企业并案调查。
以点带面揪出幕后团伙
专案组综合分析涉案企业信息、已有涉案人员线索等情况后决定,从三个方向实施调查,采集涉案企业违法证据、确认虚开违法事实、查清违法团伙人员构成和运作方式等。
一是以掌握的企业涉案人员为线索,实施定向追踪,通过调查这些人员的行为轨迹,摸清违法团伙人员构成和行动方式等,逐步锁定团伙。二是核查涉案企业和人员的资金流转情况,结合涉案人员行为核查,查清团伙虚开链条、虚开违法操作方式等。三是结合涉案企业票流信息,对下游受票企业实施重点调查,查实涉案企业开票业务,完善证据链,确认虚开违法事实。
按照上述调查方案,办案人员迅速整合力量分组实施调查。涉案人员调查组利用技侦技术,对前期税务机关调查发现的李某、乔某和李某某等人的行迹、通信等进行追踪调查,并取得了大量这些人员领票后,对外开展“售票”“开票”业务的违法证据。
资金调查组人员调取涉案企业登记的银行账户信息进行核查,发现这些企业提供的银行账户竟然全部是虚假信息。在此情况下,办案人员没有气馁,根据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少数涉案企业曾用李某、乔某和袁某个人账户缴纳过少量印花税这一线索,对相关个人账户的资金往来情况进行追踪。在对大量的资金往来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筛查后,一个名为刘某的个人银行账户逐渐浮出水面。其与李某、乔某等人账户大量的资金流水往来和其他调查证据显示,这个账户的开户人刘某就是该团伙的核心人员。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和线索信息掌握数量的增加,办案人员又发现了55家该团伙控制的空壳企业,至此,涉案企业增至146家。
在团伙人员构成调查、涉案企业和相关人员资金流核查等调查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地分析涉案违法团伙的运作方式和虚开作案手法,专案组结合票流、资金流和相关调查结果制作了案件“人员+业务”关系图。
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这张关系图的各组成部分越来越清晰,涉案团伙作案手段和成员分工等逐渐浮出水面:刘某为整个团伙的核心人员,负责“发票业务”的整体规划和联络买家对外“销售”;团伙成员袁某主要负责设立和控制空壳企业;李某、乔某负责领取发票和对外开票等业务。
为进一步完善证据链,专案组从涉案企业开票数据中选取金额较大的位于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的50多家下游受票企业,通过派员外调、委托当地税务机关协查等方式,对受票企业与涉案开票企业的业务往来真实性进行了核查。调查结果显示,50多家受票企业与涉案开票企业根本没有从事过发票品目中所显示的农产品、建材产品购销,以及工程劳务服务等业务,涉案企业开具给下游企业的发票均为虚开发票。
至此,案情已明朗。
专案组对刘某、李某、袁某等涉案团伙成员进行了布控追踪。随后,专案组成立20余名人员组成的抓捕小组,在青岛、临沂、深圳等地同步实施抓捕行动,一举捣毁违法窝点3个,刘某、李某、乔某和袁某等违法嫌疑人相继落网。在违法窝点中,办案人员查获了大量公章、银行卡、手机、电脑和空白合同等作案工具。
刘某、李某等4名违法人员落网后,面对专案组出示的翔实证据,对其向下游企业大量虚开发票、非法牟利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
——以上,摘自2025年3月18日,《中国税务报》第6版
【思考】
受票企业的财务人员,如何才能审核发现虚开发票?